中华文明的固本开新
来源:是是网 | 2025-06-12 14:23:01

  中华文明可久、可大、可新,如同奔涌了五千多年的大河,虽然有时快,有时慢,甚至有时仿佛停滞,但总体上是不断吸纳百川,奔涌向前的。中华文明生命力源于固本开新的智慧与开放包容的胸怀——既坚守文化根基,又不断开拓创新;既坚守文化主体性,又在交流互鉴中汲取养分。

  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于2024年11月6日至8日在北京举行。图为2024年11月6日,300余位中外嘉宾来到中国考古博物馆参观“考古与中华文明溯源展”,该展是本届世界古典学大会推出的配套活动之一。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/摄

  被称为“轴心文明”的古希腊文明、中国先秦文明、古印度文明,差不多都是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发展到一个巅峰状态。这些伟大文明都经历了不断发展、不断创新的历程,又都在它们的古典时代就有了非常丰富、深刻的蕴涵。也可以说,古典时期的文明基因构成了各个文明的根本,对这些文明的基本特性和后来的发展路径产生了深刻影响。历史上西方文明很多次回到古希腊、古罗马的源头去寻找启示。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,我们的先贤们也是不断回到先秦、回到上古、回到文明的萌生处寻求启示,先秦诸子一直是后世思想的灵感源泉。

  《孟子》说,“源泉混混,不舍昼夜”。《中庸》说,“溥博渊泉,而时出之”。源远方能流长,根深才能叶茂,本立方能道生。正是依靠深根固蒂,源头活水,中华文明才能成为世界上最具连续性的文明。中华文明的“固本”在于对文明根本的坚守。在我看来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这样一些重要元素:以“道法自然”、“顺天应时”的心态敬畏天地,以“万物一体”、“中和位育”的理念看待环境,以“取之有度、用之有节”的方式利用自然的宇宙观;天下为公、海纳百川、和而不同、亲仁善邻的天下观;民为邦本、九州共贯、革故鼎新、为政以德的社会观;自强不息、厚德载物、讲信修睦、经世致用的道德观……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、创新性、统一性、包容性和和平性,深植于这些要素之中,构成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所一直秉持坚守的根本。

  中华文明的“开新”在于不断开拓文明的新境界。“生生之谓易”,“穷则变,变则通”,中华文明是主动求变、与时俱进的文明,经历了历代制度变革,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制度创新。在大一统国家的治理体系上,中国陆续产生了先秦的分封制、秦朝的郡县制、汉朝的郡国并行制、元朝的行省制;在人才选拔和阶层流动机制上,中国也创造了汉朝的察举制、魏晋的九品中正制、隋唐的科举制;在经济制度上,中国还发展出先秦的井田制、唐代的两税法、宋代的青苗法、明代的一条鞭法和清代的摊丁入亩等。中国自古就不断有创新的科技,距今1万年前开始栽培水稻,距今9000年开始制作彩陶、玉器,距今6000—5000年生产丝绸,5000多年前的良渚古城已经建设出媲美今日的大型水利工程,距今3500年发展出青铜技术。更有代表性的是冶铁技术,它源起4000年前的西亚赫梯文明,距今3000年左右传入中国,但此时只有低温炼制的熟铁,质地较软,用途不广。随后中国在距今2500年的春秋时期发展了高温冶炼生铁的技术,并在汉代继续发展出炒钢、灌钢等技术,长期领先世界,西欧直到约14世纪才开始铸造生铁。这些技术经过数千年的连续创新不断成熟,对人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  中国哲学强调变易与不易的统一,中华文明始终在固本中开新。今天,从民为邦本、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;从富民厚生、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到迈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;从天人合一、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到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生态文明建设硕果;从天下为公、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扬帆起航……正是通过固本开新,守正创新,使得中华文明亦古亦新,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。

  更多内容,详见清华大学党委常委、副校长彭刚文章《中华文明的固本开新与开放包容》

  (策划:何雯雯)

精彩推荐
张健工商资本下乡不能偏离 改善社会资本进入的基础环境
05-19
复制一批特斯拉项目 让“特斯拉速度”成为“上海速度”常态
05-18
猪肉价格真的降了 下半年逐步达到正常的水准是有可能的
05-11
大众公布在华销量 推进产品攻势 提供多样化、年轻化的选择
04-20
高江涛掌权斯威汽车 推出“预售抢购模式”及“两级火箭渠道模式”
04-20
美国消费数据创历史最糟纪录 未来股市可能会大幅下跌
04-17
热点推荐
五六天后:科学减脂 专业营养师团队为您的健康“保驾护航”
06-08
谜茵焕肤精华:开启非入侵式医美级护肤体验
06-08
草本与咖啡的结合——品晟咖啡强势登场
06-08
艾德证券港股打新京东|大有机会博10%的收益,来不来?
06-08
福鼎白牡丹对女人的具体好处有哪些?
06-08
TMALL@HOME 天猫家居生活展亮相上海K11,用脑洞致敬生活!
06-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