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“家”。家的核心是记忆和情感。如何让记忆与情感参与城市空间的建造,是保护城市文脉的重要方式。要警惕过度扩张、大拆大建对城市记忆的耗损,也要警惕粗暴改造、盲目复古对市民情感的颠覆;让市场和消费的逻辑来决断一切的城市治理模式,更不足取。空间储存记忆,记忆衍生感情。美好的城市是可供回忆的、有情的空间,能把空间、时间、记忆和感情勾连在一起。有了情感代入,才能真正诠释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城市要义。因此,城市治理不仅是社会治理,也是美学治理、情感治理。
素有“岭东首邑”、“岭海名邦”、“海滨邹鲁”美誉的古城潮州,既是享誉海内外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。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的广济桥始建于南宋年间,横跨韩江两岸,风格独特,集梁桥、浮桥、拱桥于一体,被誉为“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”。图为2023年11月20日,广东潮州广济桥举行世界儿童日亮灯活动。 新华社发
城市是空间,也是一种生态,有自己的生命和心性。有人借生物学的概念,形容城市是一种复杂有序的存在,它本身也是一种生命——文化生命。健康的生命既和遗传、基因有关,也和后天的生活、规训有关;同样,健康的城市既彰显它的积存、变迁,也呈现它的多样、丰富。名人故居不仅是历史建筑,更应是名人故事、生活和精神的涵养地;纪念场所不仅是历史的“记录”,也要和周围的社区相连,使之“在地化”,和老百姓的生活相关,以激发他们的情感认同;即便是城市综合体的打造,也要关注情感、贴近人心,使之成为有美感、有人情味的流动性空间。城市的情感纽带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,把城市联结成了一个有机体。不同时期的建筑、不同年代的故事、不同样态的文化、不同习性的人群,共同汇聚于一个城市空间,构成了一种多样化的文明生态,一种有韵律的城市乐章。
城市治理中所倡导的“绣花功夫”微改造,强调的正是精细、精准、渐进、包容,它是处理复杂历史空间、平衡多元诉求、实现文化基因传承的有效路径。城市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,它由大量不同主体(居民、商户、管理者、游客等)组成,主体间相互作用并与环境不断互动,整体上呈现出非线性、动态演化的特征。微改造的理念,就是承认并尊重这种复杂性。它不强求一步到位的蓝图式规划,而是通过小尺度、渐进式、参与式的干预,不断调试和适应,在动态中寻求最优方案。
城市是文明的载体,文脉在此存续;城市也是人的造物,投射人的心性。让物理之城与心性之城相互生成、互相内化,是建设现代化人文城市的核心路径。好的城市,就是一首好的音乐,有音符,有节奏,有旋律。可以古朴,可以现代;可以回望过去,可以朝向未来;可以欢聚,可以独处;可以忘我工作,可以悠游自得。文脉之“脉”,是血管,是水流,遍布在各个城市角落;也是情感,是情意,贯注于各种城市意象。抓住记忆、情感这两根纽带,让历史、美学和情意流动起来,就能创生一种历史空间、文化空间、生活空间并存的城市生态,进而实现文脉、人脉、城脉的内在统一。
更多精彩内容详见,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,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顺《城市文脉的赓续与城市文明的构建》
(策划:许华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