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传统零工市场上的建筑、运输、家政等行业,到依托线上平台的外卖、直播、网约车等新业态,如今,灵活就业已经深度融入现代经济的毛细血管,成为我国2亿多人的就业选择,成为长期性趋势性的就业形态。但值得关注的是,这一数量庞大的群体,正面临着社会保险覆盖率低、安全感不足的突出问题。如何让灵活就业人员更有安全感?这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一道必答题。
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关系、就业岗位、工作时间等具有不确定性。近年来,为加强灵活就业人员的权益保障,党和国家围绕健全社保制度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“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”。中办、国办印发《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》,将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摆在重要位置。各地区、行业和企业积极探索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保的有效路径,积累了宝贵经验。现在,灵活就业人员可在就业地自主参加职工基本养老、医疗保险,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的覆盖人数已超千万。改革步伐坚定有力,社保网络越织越密。但受多重因素影响,当前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率仍整体较低,“不能参保”、“不给参保”、“不愿参保”的问题交织并存。
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保究竟难在哪里?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一是制度建设“跟不上”。我国现行社保制度是单位关联型的,是以传统劳动关系为基础设计的,与愈发灵活多样的用工形式不适应。目前,用人单位仍是工伤、失业、生育保险的缴费主体,灵活就业人员难以参加这三类保险。二是企业“玩套路”。一些商业平台等企业为降低用工成本,采取加盟、代理、承揽等方式拉长用工链条,或让劳动者注册成为个体工商户来模糊劳动关系,规避社保责任。三是个人“有顾虑”。不少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作和收入不稳定,加之社保缴费开支大、不同地区的社保衔接难,这使他们无奈选择不参保,或是只选择保障水平偏低的缴费档次。
促进灵活就业人员参保,需要针对上述难点问题,进一步深化相关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,打通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各种堵点卡点,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。具体而言,应建立健全适应灵活就业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,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激励机制,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;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,扩大失业、工伤、生育保险的覆盖面。加强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,加大对不合理用工现象的惩罚力度,完善行业公约和标准,促进用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。优化就业服务,通过建设多功能的零工市场等方式,提升灵活就业人员的技能水平,缩短其待业时间,让他们的收入预期更加稳定。做好社保政策的宣传介绍,及时传递信息,生动讲清社保好处,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积极性。
广大劳动者急难愁盼什么,进一步深化改革就要抓住什么、推进什么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必须为2亿多灵活就业人员织就一张更加公平、高效、可持续的社保网络,让每一位劳动者共享发展成果、安心奋斗逐梦。
(编辑:魏佳朔)